5月13-14日,2023(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了本次会议。来自高校校长、副校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院长、计算机等相关学院负责人、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近300余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教全媒视频号:大会精彩瞬间
大会现场
中教全媒体 张晓攀 5月13-14日 北京报道
5月13-14日,2023(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了本次会议。大会以“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主题,分享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探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探索高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来自普通高校高校、部队院校的校长、副校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院长、计算机等相关学院负责人、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近300余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教全媒体主编、总裁夏巍峰首先代表大会主办方中教全媒体致开场词。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高科技的竞争本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只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才能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当前,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正在协同推进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作为连接高校与产业的媒体平台,中教全媒体举办人工智能教育大会,集聚高校智慧思想,汇聚产业企业力量,凝聚发展共识,开拓合作空间,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中教全媒体主编夏巍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推出,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世界人工智能正全面爆发。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还在全面进入应用层的探索与实践,让AI在千行百业中逐步落地生根。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建立新发展形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第四次新技术革命蕴含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机遇,在此时此刻强化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必将深度赋能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他希望,通过本次人工智能教育大会能够探讨出更多人工智能教育成果,推进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摆在国家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已如浪潮般奔腾而至,要紧抓时代与机遇,引领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方向发展,构建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环境,让人工智能落地生根,辐射四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
5月13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主持。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围绕“地方应用型本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做了主题演讲。她介绍,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并于2023年迎来第一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在面向江苏省及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适应地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并具体介绍了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师资队伍等专业概况。她指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临就业对口率较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当前师资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项目实施支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持续改进路径,即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下融标准、体系、模式、机制、系统于一体,加强数字化和国际化,融入国产生态,构建应用型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
淮阴工学院副校长高尚兵围绕“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人工智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新兴突破技术涌现。淮阴工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工智能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为重点,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问题建模、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产科教协同平台建设情况,包括人工智能开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校企联合实验室群、淮阴工学院&百度Apollo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他从人工智能专业集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创教育、助推产业、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淮阴工学院副校长高尚兵
趋动科技资深架构师,云计算、虚拟化、GPU池化研究领域专家李凯围绕“软件定义算力,助推高校AI”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如火如荼,AI算力需求也正在高速增长。而GPU使用效率低成为各行业普遍现象。他介绍,趋动科技作为软件定义AI算力技术领导者,为客户提供GPU资源池化解决方案。趋动科技可以为教育行业提供“一站式” 解决方案。包括公有云(趋动云)服务,也可以为高校部署趋动云私有化版本,即包括OrionX AI算力资源池化软件和Gemini“一体化”AI平台在内的一整套软件服务,更好的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他表示,趋动的“GPU池化方案”、“AI一体化平台”、“趋动云”能够帮助师生“用的起”、“管的住”、“更高效”的利用 GPU算力资源。趋动科技资深架构师,云计算、虚拟化、GPU池化研究领域专家李凯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国安围绕“高校产教融合数字化引领的制度设计”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湖北经济学院抢抓政策机遇,产教融合已见成效。学校根据国家中西部高校开发建设政策,及时建设创意产业教研与实训大楼;根据国家贴息贷款政策,建造数字化校园环境;根据“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积极筹备建设商务智能教学实训大楼。在数字化引领的制度设计方面,具体包括五大举措,一是积极推动校地共建,建设高效产教融合通道;二是充分调动各教学院系的主动性,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三是盘活合作教育资源数据库,为优中选优提供可靠支撑;四是夯实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建设全方位的产教合作机制;五是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示范建设,高起点打造产教融合共享平台。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国安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建军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资源够不够,专业对不对,老师行不行。在人工智能适应性实践方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诸多努力。在资源层面,建设软件快速开发平台,推进各功能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统一数据中心,让数据动起来;推进校本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以内部治理为核心打造“数字化+”平台。在专业层面,学校构建产业逻辑,协调发展专业(群)布局;重构能力导向、数智融入“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三级”数字化资源规划与开发。在教师层面,构建数字时代职教教师专业化能力体系,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教学实践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技术生产能力以及预测未来职业变化能力。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建军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围绕“从ChatGPT到GPT-4看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ChatGPT聊天机器人成为全球热议话题,让大众见识到了AI的力量,并掀起了人工智能应用热潮,带来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GPT4结合视觉理解图像世界,得益于大规模数据模型以及强化学习机制,但是其仍然存在推理能力不足、数据来源真实性有待核验等局限,这也将成为其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方向。他认为,ChatGPT是技术的进步,但只能作为工具辅助人类工作,不能代替人类。他指出,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资源,也将促进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引发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学习知识的深入思考。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高等教育既需要务本守正,也需要革故鼎新,造就与人类文明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范式。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
5月13日下午,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会议由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识别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强主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围绕“产教融合助力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人工智能学院打造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为指导,以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创新地确立“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阶梯式、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的培养。学院构建了“行业领先企业+高校+专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群”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特别是类脑智能、遥感、无人系统、脑机接口行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
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仲毓围绕“人工智能专业与实验室建设‘新范式’”做了主题演讲。他从数智化人才“新需求”、专业建设“新范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海豚实验室“新标准”四大方面介绍了杭州睿数科技在助力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他指出,杭州睿数科技通过“平台+内容+服务”,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执行教学任务,打造360度全链接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培养AI全产业各层次人才。他介绍,杭州睿数科技与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并通过数据科学训练营的合作方式助力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学生培养数据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仲毓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建峰围绕“基于‘层次递进,多维拓展’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基础夯实和学科交叉,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分成两个层面协同递进,从知识层面,实现软件基础的递进,从能力层面,强调软件设计能力的递进,通过课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实现学科拓展,提升创新和工程能力。学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编写优质教材、制定考核方式、搭建实验平台。并注重学生多维拓展,设计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程、竞赛、创新创业四个维度的拓展平台,助力学生利用坚实的软件基础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建峰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洁云围绕“以人为中心的人因智能技术推动新工科高质量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她介绍,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包含北京人因智能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技研发机构。津发科技创新研发了国产化自主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因工程与工效学系列产品与技术,服务于50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应用示范,并已支撑国内科研学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70余篇。津发科技始终重视产学研用协同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设立国际奖项及研究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联合开发研究课题,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洁云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石兵围绕“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在当今的全球变局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热点。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AI人才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AI人才的培养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科依托学校行业特色和多学科优势,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他介绍,人工智能专业于2019年开始招生,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卓越交叉创新人才。人工智能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华为ICT创新人才中心、华为“智能基座”、深度学习课程虚拟教研室等,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教学组织模式和实践实训平台。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石兵
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识别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强围绕“地方高校AI+产科教融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探索”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人工智能专业聚焦ICT技术,坚持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相融合、坚持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相融合、坚持新工科建设和专业改造升级相融合,坚持一流建设和质量文化相融合,践行“三全育人”。他指出,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传统计算机类专业面向新工科个性化教育仍存在专业同质化、教学失位性、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打破专业边界,构建“同根异果”课程体系;打破课堂边界,构造适应教育教学模式;打破校园边界,构筑个性人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识别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强
5月14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主持。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围绕“智能+、数据+的专业、课程与课堂之思考”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智能+、数据+专业呈持续井喷发展态势,传统专业也纷纷走向智能化趋势。他提出,智能+的相应课程从“教什么”来说,应构建智能+相应课程新体系的模块化,将四新的智能+模型融入大学相应课堂,创建集成课程思政的四新之学习案例。从“怎么教”来说,应借助数据科学时代学习过程评价,结合人工智能探索个性化慕课学习,以问题解决项目驱动为导向组织教学。他指出,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学习过程与学习效率成为真正的难点,并提出了破解思路,一是解决工科理科化难题,二是探索教与学的过程数据化。他表示,智能+、数据+的专业、课程与课堂的改革不论深处、要处、难处、痛处、实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回归课程与教学本身。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国家民委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魏建国围绕“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包括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打造工程教育融合新生态、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他表示,AI人才供不应求,需求爆炸式增长。天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以核心技术为主线,前沿应用为牵引,重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方案建设思路方面,一是进行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建设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三是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四是建设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和学科交叉专业课程群,五是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实践和创新类课程。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国家民委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魏建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元宇宙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志庚围绕“元宇宙背景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元宇宙将极大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元宇宙是最大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元宇宙可以更好的促进产教融合。他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日益彰显。人才培养方面,赛证和项目双驱动,思政元素和产业元素双注入,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四协同,学习、研究、应用分阶段推进。专业建设方面,推动气象技术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协同推进AI+专业集群发展,打造信息工程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两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学院紧扣气象特色,借助人工智能之优势,不断赋能气象行业,推动气象科技进步和“智慧气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感知等新兴产业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元宇宙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志庚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围绕“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做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面临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或模式不够丰富、工程实践教学与企业或产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等挑战。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方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应用能力为导向,遵循OBE理念,有组织以师资、科研、管理、教学等条件,保障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育教学治理,达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搭建多元化平台,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贯通机制;面向专业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互补递进的立体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促进教师实践教科研能力提升,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6)专家委员李超围绕“计算思维与数据素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了主题演讲。她指出,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数据素养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数据,提高其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她表示,计算思维和数据素养的培养不再仅仅是计算机系或者信息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所需,而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能力标配,并将深度影响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大数据的应用、跨学科的合作等。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是培养计算思维与数据素养的重要途径,让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能力培养避免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她具体介绍了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教融合创新社区在培养人们计算思维与数据素养方面的创新实践。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6)专家委员李超
会议期间,趋动科技、海豚大数据、津发科技、图灵量子、青软科技、华普亿方、噢易云、北京飞宇星、众嵌智联、青塔等企业在现场展览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展示现场
本届会议既有专家带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趋势和政策解读,也有高校分享的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及产学合作的探索和实践,还有来自企业的嘉宾带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以及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的会议内容为我国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的思路和方法。会议代表普遍反映大会内容高端、新颖、丰富、实用,参会收获满满,且对自身工作带来极大的启发。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面向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搭建思想对话平台,正在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现场图片回放!